沙坪坝,一座品质之城、美丽之城。
2021年,沙坪坝落实市委领导重要指示,扎实打好创新、开放、生态、人文“四张牌”,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其具体表现: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在产业化中的核心地位,打好“科创牌”;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重庆)科学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机遇,打好“开放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打好“生态牌”;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凝练出独有的文化资源优势,赓续城市文脉,打好“人文牌”。
打好“科创牌” 成为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沙坪坝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在产业化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完善创新生态链,持续向科技创新要“动力”,加快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仅2020年,沙坪坝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6家、科技型企业6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累计分别突破130家、1300家。全区共集聚了10万余名科技工作者、高层次专家152人、28名院士和3万余名硕博士,布局了303个市级以上科研平台和超100万平方米的创新空间,智能化产业产值达1600亿元。
“沙坪坝作为引领重庆高质量发展的‘科创智核’,以及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的主阵地,打好‘科创牌’是关键。”沙坪坝区有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创新将成为沙坪坝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所在。
沙坪坝还进一步从体制机制上落实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加大企业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引进和培养优惠政策实施力度、支持高水平科技人才向创新型企业集聚,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体制以及项目、基地、人才和产业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在培植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地位的同时,为高端产业集群的发展与科技创新要素的融合提供高效的链接平台,并且催生出一系列具有沙坪坝特色的“筑巢引凤”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力措施。
今年6月3日,中国共产党沙坪坝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召开并作出了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细化了300多项科技创新重点任务,以及166个重点项目,科技创新成为了和强动力。
打好“人文牌” 建设传承巴渝历史文脉的“文化名城”
品读沙坪坝的人文,绕不开两个主题:一个是高校教育,一个是历史底蕴。1936年,重庆大学第二任校长胡庶华公开发表《理想中的重庆文化区》,首次倡议在沙坪坝区建立文化区。两年之后,沙磁文化区正式成立。
除此之外,沙坪坝区还有特色鲜明的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康养文化、开放文化等等。
创建5A级歌乐山磁器口文化旅游区,这是沙坪坝区打好人文牌中的一个重点项目。“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来万盏明灯”。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古镇磁器口,作为水陆码头的繁盛之地,代表了重庆作为江州古城的悠远历史。
吊角楼、老茶馆、石板路、古寺刹……浓郁的巴渝风情,使磁器口成为世人了解重庆的重要窗口。今年伊始,沙坪坝区启动了提档升级“歌乐山—磁器口—渣滓洞—白公馆”沿线传统景区周边风貌;实施金碧街项目、特钢之星旅游码头、游客中心等20余个项目,并将以磁器口为中心的景区打造成为文化体验街区。
“七一”前夕,随着磁器口后街开业、磁器口外街开工、沙滨路开通、磁器口码头开放、磁器口步行街开街、磁器口夜景灯饰开灯以及重庆1949大剧院开演——千年古镇以“七彩流光”的新新姿彩焕发生机,给市民和游客全新的感官和体验。
磁器口的“焕彩变身”,正是沙坪坝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缩影。此外,通过招商引资,沙坪坝区还启动融创文旅城音乐小镇、洞见传奇、QG电子竞技俱乐部、乡村振兴示范带斐然湖核心区、丰文三河村艺术村落等项目,创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打好“人文牌”成为沙坪坝推动城市发展的响亮口号之一,正着力建设传承巴渝历史文脉的“文化名城”。
打好“开放牌” 建好高品质国际物流城
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重庆)科学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机遇,打好“开放牌”,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新时代赋予沙坪坝区的重要使命。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规划面积达35.5平方公里,是沙坪坝区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重大成果,作为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承载地和主战场,狠抓大通道、大口岸、大平台建设,高质量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目前,园区已构建“四向齐发”的国际大通道格局,累计开行班列突破10000班、货值达3000亿元。
2021年,园区启动了90个项目涉及投资186亿元,项目总投资高达700亿元。未来5年,沙坪坝区打好“开放牌”,已谋划重点项目220个,拟总投资额近1850亿元。到2025年,枢纽港主导的物流业务占重庆物流总量的比重超过10%。
下一步将围绕枢纽港四式联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文章,走实通道、物流、贸易、产业至整体发展的路线图,精准启动物流产业引领、多式联运降本增效、大物流大口岸大平台产业体系构建及体制机制优化四大建设课题,以高标准谋篇布局,并逐一对标落实,抢占下一轮发展先机。
为建好国际物流城,沙坪坝区分解62项具体的任务,落实到区物流办、国际物流枢纽公司、区发改委、区住建委、区金融办、区商务委以及区纪委、区委组织部等10多个部门和企业。
围绕双循环经济,提档现代物流、国际贸易、金融服务等产业价值链,布局新零售、新基建、大文娱、大教育、大健康、互联网+等新经济,补链成群培育枢纽产业圈。同时,配套五云湖、梁滩河生态绿谷、歌乐山城市绿廊等生态设施建设,从生态、生产、生活三个维度努力提升城市品质,做优宜居宜业氛围,增强民生福祉,打造近悦远来的城市空间,形成了“港产城”融合发展新局面,为重庆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提供更大支撑。
“当前,我们正打好‘开放牌’建好物流城,全力推进重庆陆港型国家枢纽建设。”沙坪坝区相关负责人说,力争为重庆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打好“生态牌” 彰显生态颜值和城市品质
近年来,沙坪坝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举全区之力打好“生态牌”,于山水之间,绘就生态画卷。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沙坪坝区始终坚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把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解决全区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协同推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近年来,该区通过外迁入园、规范整治、关闭搬迁等措施,分类施策,全面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整治规范工业企业1300余家,关闭、搬迁“散乱污”企业2400余家。目前,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生态屏障更加牢固,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同时,严格落实“河长制”和“林长制”,全面禁止湖库肥水养殖和长江禁渔,完成全域6339公里排水管网精细化排查,新改建管网293公里,井口、西永、土主三大城市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加快推进,沙田污水处理厂进场施工,预计今年底投用2万吨/日处理量。完成6座湖库综合整治,水质达到三类,13条次支河流水质全部达标,梁滩河水质提升至V类。清水溪、凤凰溪等4条溪河已全面消除黑臭,“清水绿岸”治理提升工程全面开工等。
截止2021年6月30日,沙坪坝区优良天数达162天,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位列主城中心城区第3。优良天数同比增加6天,是主城中心城区优良天数唯一增加的行政区。2020年沙坪坝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0天以上,获评全国首个大都市核心区的“中国天然氧吧”。
近3年来,沙坪坝区已完成绿化美化坡坎崖55处,新建社区公园24个,相继建成25万平方米五云湖湿地公园、26万平方米凤凰立交公园、47万平方米菁云湖原乡山林景观、5公里梁滩河沿岸生态景观长廊,新增绿化面积417万平方米。(记者 徐爱荣)
(本版图片由徐爱荣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