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涵,2016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我区后坪苗族土家族乡中心校教师。她说:“三尺讲台是她的梦想,如今梦想实现,我要用心对待,用爱温暖。”
“极远、极贫困、极寒冷。”这是她对后坪的初印象,面对这个被称为武隆“小西藏”的地方,邹涵并没有望而却步,反而坚定了非去不可的决心。
“偏远贫困的地方你不去我不去那国家还怎么发展?”面对人生工作的“第一站”,这位90后女孩满怀热情地和同伴们一起踏上了后坪这块土地。
邹涵为孩子们吹奏口琴。
给学生树立榜样
初来时,音乐专业的邹涵被安排到四年级任教语文教学,同时还要兼顾1至6年级的音乐课教学,还要组织社区居民活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教师没有扎实的教学技能,光有一腔热血是没法完成教书育人这一使命的。”面对学校安排的繁重教学任务,她并没有叫苦叫累,而是毅然决然地接受了组织交给她的任务,同时将技能训练当作是不断提高师德修养的目标追求。
平时教学完成以后还要抽出时间学习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理论知识、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钢琴比赛、歌手大赛等。正是这股不服输的精神,让她在职业上收获了累累硕果:2017年音乐课《小猫钓鱼》获得区级一师一优课三等奖;2019年12月在永川现场赛课课题《苗岭的早晨》获得市级三等奖;2019年参加区群众合唱比赛代表教委队获区级一等奖;2019年9月作品《让山歌“活跃”于校园课堂——论后坪山歌的传承与发展》在第三期领雁工程征文活动中获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类市级二等奖;2019年11月指导节目《说唱脸谱》参加中小学师生文艺调演获得一等奖……
面对种种荣誉,邹涵坦言道,“我就是想给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只有不断努力、追求上进的老师,才会教出上进的学生。”
课堂上的邹涵。
把山歌融入课堂
“我们学校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歌传习学校,每周都会有传承人到校教唱山歌。”邹涵说道,后坪作为少数民族乡,有着不少的特色:山歌、摆手舞、民间故事、苏维埃共和国遗址等历史故事。
不是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都如此重视民族文化,为什么不能把山歌与音乐课堂相融合呢?
在和校长交流后,邹涵于2017年11月申报了课题项目音乐课程创新基地,成立了课题小组,并担任组长,主导开展多项工作:收集后坪山歌歌调、民间歌词等音频资料,并照着原调谱写出来……
“看似简单轻松,其实中间有很多的难题。”邹涵解释道,如何让学生欣然接受原生态的山歌?
经过多次实践,邹涵发现,把山歌谱写出来加入简单的伴奏,或将一些歌词押韵的山歌合着快板一起念说唱……这不仅能让学生记住歌词,还让学生们学习到了一些简单的音乐节奏。
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山歌融入了音乐课堂,更让山歌得到学生们的喜欢和传承。
用爱温暖孩子
在邹涵的工作中,有一位特殊的孩子——小飞。
那是2017年的一天,学校接到区特殊学校校长打来一通电话:“后坪的中岭村有位先天患有智力缺陷的孩子,由于他情况特殊,不能在特殊学校学习,而特殊学校老师到后坪来送教一次路途太遥远,希望学校能帮忙送教到家。”听到这,邹涵毫不犹豫地揽下了这份教学工作。
“第一次见到小飞时,他正和他母亲在家旁边的院子里一起做简单的农活,孩子个头比我高许多,见着人,也不说话,只是傻傻地笑笑,很是腼腆。”这是邹涵第一次见到孩子的景象。
这个15岁的男孩子,由于智力残疾,手不能够做精细动作,头脑反应和记忆力也不乐观。
“其实面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经验,也不知道怎么教学。只有慢慢教他学会生活自理。”此后,每个月,邹涵都会去小飞家给他带一些画画书籍并教他一些诸如使用电话、刷碗、洗衣袜、认识一些简单交通符号等生活上的小技能。
慢慢地,在她的耐心教导下,小飞记住了这个除家人外的“陌生老师”,从以前的不爱与人沟通也慢慢变得开朗起来。
“正如小飞一样,孩子们需要的并不多,耐心与真挚的情感缺一不可。”邹涵说道,作为一名教师,要践行为人之道,从师之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更要讲敬业和奉献。只有不忘初心,对待孩子始终保持耐心与细心,方可砥砺前行赢取更好的未来。
记者:陈娜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