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房子烟囱里冒出的第一缕炊烟,村寨的清晨,开始了。
文复苗族土家族乡是我区4个散居少数民族乡之一,也是全区比较偏远落后的地方,一直以来,这里山高坡陡,经济不发达,贫困发生率较高。全乡一共6个村,4个市级贫困村,2个区级贫困村,其中3个村的党支部书记都是退伍军人,高隆村的戴乾辉、楠木村的熊丛坤、铜锣村的冉正权,他们带领着村里的百姓,就像带领着战士,披荆斩棘,努力向前发展。
一顶军帽,顶的是责任;一身戎装,穿的是庄严;一双解放鞋,走的是神圣;一个军人,担的是使命,看的是军魂……如今,他们依然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书写着他们的符号人生。
一个“引号”支书高隆村戴乾辉
“村民对我的认可,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这是戴乾辉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戴支书,快点儿坐!”一个村民说。
“戴支书,你又来了呀,我马上去给你泡杯茶,莫要走哈。”
……
戴乾辉不管走到哪,村民们都会上前热情的招呼。
戴乾辉(左一)入户走访困难群众。
文复苗族土家族乡高隆村过去是区里和乡上有名的贫困村。提起那时候的穷,戴乾辉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当时,看到村里是土墙房、木房,产业发展还是“老三样”,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戴乾辉想着不求干一番大事业,对得起自己良心就行。
戴乾辉是一名海军退役军人,从军12年。他本可以在大海自由地航行,但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还是选择回“家”,这一回便是深深扎根,扎根在另一个不是家胜似家的地方。
2018年,戴乾辉任村支部书记的第一年,他有两个孩子,一个是高中生,另一个在读幼儿园,家中老父亲早已过了古稀之年,自己的妻子也没有稳定的工作,所有的重担都在他的身上。
“工作是苦,从政府到村里,从只管理一项到事无巨细都一一过问,尽管头发白了一半,但是我不能叫苦,因为我肩上的担子不是最重的!”戴乾辉说,作为村里的干部,得首先把村里的情况摸排清楚,在他看来,有三个任务是必须完成的,一是发展产业,二是解决矛盾,三是培养接班人。做好这几点,才是一个合格的村支书!
他常在想,成大事者必备品格:忍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挺得住痛苦,顶得住压力,挡得住诱惑,经得起折腾,受得起打击,丢得起面子,担得起责任。
必须更多的考虑怎样实现村民的利益,又怎样才能让村民都富起来?高隆村凭着良好的地势条件,在戴乾辉的带领下积极发展产业,种植核桃1300余亩,另外还种植了甜柿、脆桃、烤烟等,种植花椒发展起村集体经济,为的就是让群众们能够多获益。土地可以让作物生长,同时也能让动物成长,高隆村养殖业发展蒸蒸日上,养殖羊500多只、鸡约1500多只、牛100余头。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戴乾辉认为,既然村民们都愿意相信他,那他就更应该干出一番事业。
经济发展起来了,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带领村民谋幸福,怎样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这成为了戴乾辉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农业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当务之急,得把村里的纠纷一件件解决了,村里情况复杂,村民们还不够团结,东家长西家短,有时候真的太难管!”戴乾辉说,从2014年开始,森林流转的问题一直没解决,为了这件事儿,他可是来来回回,不知道流了多少汗水,直到2019年才得以解决。因为修建沙坝水库,土地征用了170余亩,涉及到七户家庭,戴乾辉就不停协调、商量,想尽办法让群众得到实惠。
在其职,谋其事,其实简单的说就是拿国家的钱,办群众的事。戴乾辉在任期期间,能做则做。这些年,人畜饮水池修建了5000立方米,人们的用水问题解决了,实现了全覆盖;硬化了四条公路,全长12公里;社与社之间的道路也实现全面硬化,基本入户,百姓出门脚不沾稀泥;全村76户贫困户230人全面脱贫,迎接新生活奔小康。事情不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一个“感叹号”支书楠木村熊丛坤
感叹他的一生,是活力四射,热情喷发的一生,也是情到深处,缘浅缘深的一生。
熊丛坤(右一)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宣传防疫政策。
人生有三件事不能等:对父母的孝心不能等,子女的教育不能等,自己的健康不能等。熊丛坤,1954出生,他没有等,他一直在追赶时间,他是文复乡最老的村支书,也是全区岁数最大的村支书,现任文复苗族土家族乡楠木村党支部书记。
对家乡,它有着最深厚的情谊。从1994年开始,任楠木村党支部书记,到2014年,年满退休。在任职期间,一心为民请命、为民做事、为人公正、办事公平,期间组织村民修建入村道路,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同时配合上级部门农网改造,解决村民用电难问题;积极建设水利设施,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大力发展农业,解决村民温饱问题。他说,村官虽小,但站起来就是一把伞,要为群众遮风挡雨;伏下身就是一头牛,要为群众埋头做事。
2016至2018年,他连续三年都被乡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2019年被乡党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虽然年事已高,这些荣誉鼓励着他继续干下去!
从前怕苦,但是当过兵的人怎么会怕吃苦?2016年,熊丛坤复任楠木村党支部书记,发挥余热,一心为民。二次任职期间,在清楚认识到楠木村已经解决“三温暖”的情况下必须发展经济,让村民过上富民安康的好日子。在他的带领下,楠木村抓基础设施的完善,做到条条大路通家家,安全饮水到户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让村民富起来。目前,全村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甜柿、畜牧大户应运而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始于垒土。每天晚上,熊丛坤都会躺在床上,思考白天的工作中,哪些做得好,哪些要改善,明天的工作如何安排。他说,要想到人民群众想不到的,要听到人民群众听不到的,要做到人民群众做不到的!
熊丛坤至今仍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房子里,不要求、不索取、不克扣,政策先惠民,一心为民不思己。
”要么就不做,要么就做好!“熊丛坤总是这么说。这些年村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的功劳真不小。
一个“省略号”支书铜锣村冉正权
省略号是一切尽在不言中,路通心通情谊通。
冉正权(左四)正在给烟农讲解烤烟政策。
冉正权进过厂、下过力、当过兵,是一个地道的农村人,自小对军人充满了敬意,1994年,他入伍从军。退伍之后,在浙江、贵阳等地工作,辗转几年,工作有所起步,然而在这时,他选择了回到了家乡——文复苗族土家族乡铜锣村。
“参天大树发春波,烟叶千层笑语多。”这是他回村当村官的内心独白。一把烤烟,引起了他的相思情,点燃了他的星火梦。从2004年开始,他在村里工作,从担任村民小组组长开始,慢慢地,村副主任、主任、村支部书记,至今已16个年头。
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铜锣村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冉正权琢磨着高山优势,山地多、地势高、光照足、温差大,具备发展优质烟叶的条件。查阅资料、考察地势、学习种植技术,冉正权以身作则先试种了30亩的烟叶,他对村民们说,他赚钱了,其他人再种!于是他将自家种植烤烟的耕地面积扩大到30亩,当年收入翻了一倍,村民们看到他赚钱了,也纷纷跟了上来。做一只领头羊不容易,做成功更难!
打铁要趁热!随后,他又召开村干部、村民大会进行动员,和村支两委提出“规模化种烤烟”的思路,通过讲解种烟形势、优惠政策等办法,鼓励村民种植烤烟,辐射带动周边村民抱团发展。
在冉正权的带领下,铜锣村连续多年获得全区“烤烟生产先进村”的荣誉。
2017年,他的母亲因突发脑溢血,生活不能自理,这使原本劳动力欠缺的家庭雪上加霜,父亲也因慢病需要长期吃药治疗。
“很幸运的是,我有一位优秀的妻子,文凭不高,‘话不会说’,却是一如既往地支持着我!冉正权说道。
生活中,冉正权一心扑在工作上;妻子则每天在地里忙活,照顾家里,肩上的担子并不比他轻。
2020年7月,村里冉家湾农业社社长谭后元突发疾病,从武隆转院到涪陵,检查出患了脑血管肿瘤。肿瘤,这对一个本就不富裕的农村家庭来说,的的确确是一个噩耗!
“我卡里有两万块钱,需要的话,随时可以转过来,如果不够,村里的人可以募捐,如果还是不够,我可以去贷款。”当天,冉正权刚忙完村里的事务,便带上村干部立马赶到涪陵中心医院看望谭后元,还拿出了自己仅有的两万元积蓄。
如今,在大家的帮助下,谭社长已基本康复出院,病情稳定,在家疗养,“冉支书就是我们的救命恩人……”社长儿女们时常说道。
近几年因为土壤和气候原因,村里农业支柱产业烤烟种植年年受灾,有的烟农减少了种植面积,甚至弃种。冉正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保住多年的支柱产业,不管盈亏,自己坚持带头种植。
“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于是,他找专业技术人员讨论,发展蔬菜辣椒,2019年,在种植烤烟30亩的基础上,他带头发展蔬菜辣椒20亩,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进企业,以订单形式种植300亩芜湖椒。另外,在他的带动下,全村还种植了500亩脆桃,700亩核桃,700余亩藤椒。全村效益农业品种逐年增多,老百姓的收益也逐年提高。
这些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铜锣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每年全村烤烟种植面积1500亩以上,多年被全区表彰为烤烟生产先进单位。
2019年,铜锣村冉家湾“天星古寨”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冉正权深知,要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才能独具优势,也是铜锣村的未来。
保护中开发,开发的同时注重保护,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如何实现,是摆在村支两委干部面前的一个难事!,依托本村基本情况,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打造多处主题民宿、民族文化研习所。
现在,全村硬化公路里程达到50公里,新修水池近50口,实现了社社通公路,户户安装自来水,电网及通讯网络实现全覆盖。
在他的带领下,全村修定完善了村规民约,评选公序良俗先进人物和“美丽家园”,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今年又创建为“民族团结示范村”。冉正权说“只有村里人人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达到真正的大团结!”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年,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全面落实扶贫政策,助力贫困户脱贫。铜锣村建档立卡人口89户325人,现已全部脱贫,此刻的铜锣村村民正在向幸福一步步迈近。
一个问号,可以有无数个回复。
2019年年底,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很大打击。疫情防控当前,他们与村里的党员干部冲在一线,入户询问家里情况,有没有发烧发热症状,每天重复着相同的防疫工作。从大年初一到疫情缓和,与一线同志、志愿者们24小时轮班值守在疫情防控监测点。因为地处武隆东部边缘,临近彭水,警惕外来人员,尤其是高隆村还有8位湖北回来的本地人,让他们更不能停歇。挡停、劝返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做登记、量体温、消毒,严防死守,一丝不苟。这个春节异常宁静,没有鞭炮声,没有嬉笑声,寒风萧瑟,每到后半夜,人就会困的睁不开眼睛,总会有几个来来回回的身影,让自己保持清醒,不时看看有没有进出的人员和车辆。
其实,他们并不是官兵、也不是医生、更不是专家,但是在每次关键时刻冲在第一线,只想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情,书写着基层党员干部的为民情怀!
是兵支书,更是为民服务的基层工作者,他们都做着一件件平凡的事情。现在,如果有人问他们:你们最大的幸福是什么?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为人民服务!
通讯员:冯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