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快讯 > 正文

圆梦小康——写在武隆区脱贫攻坚收官之际

发布日期:2020-12-30 10:15

脱贫攻坚,迈向小康,是中国共产党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中国梦”。

为了这个梦,处居在渝东南大山里的武隆人民,借助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撸起袖子加油干,向地里刨金,向穷山叫板,向恶水挑战,把住房、饮水、通路等一个个“梦想”变成现实。

在脱贫攻坚收官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武隆山区,聆听老百姓讲述他们依靠党和政府的帮扶和自力更生,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的圆梦心声。

大洞河乡百胜村盘山公路。

住房梦:贫困户住上新房

“今年种菜收入15万多元,还掉上年建房欠款5万元,现在还有近5万元。”近日,在火炉镇徐家村,刚摘掉“穷帽”的贫困户秦安胜,指着刚搬进新房一脸感激的道出了幸福小康的安全感。

今年50岁的秦安胜,原本是一名靠种烟维持生计的烟农,后因一场病故,眼睛无法正常识别烟叶产品,致使不能再走种烟致富路。由此步入了贫困户这个队伍。

秦安胜不仅因病返贫,而且所居住的房屋还被确定为C级危房,脱贫致富和改造危房成为他“脱贫摘帽”的重要任务之一。

如何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让秦安胜一筹莫展。就在此刻,一支由当地政府和烟草企业组成的帮扶队伍走进他家,在充分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为他开出了一剂“脱贫增收”的处方:建议他利用高山生态地理优势,围绕市场调结构,改种无需技术含量的高山生态蔬菜致富。

把农货送出大山。

有了主心骨,脱贫信心足。于是秦安胜撸起袖子在黄土上加油干,走种菜脱贫致富路。就在2018年底,他靠种菜积累的4万余元资金,加上享受政府补贴的4万元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再向邻里乡亲借款4万多元,一举推掉破旧的土墙房,开始修建平板房,彻底甩掉戴在头上多年的“穷帽”。

摘掉“穷帽”后,秦安胜并没有就此停止奋斗的脚步,而是激情满满地耕耘在黄土里种菜“掘金”。2020年他种菜规模扩大到50亩,让他彻底打了一个漂亮的脱贫致富翻身仗,这一年种菜“掘金”就达15万元。

这5年来,全区共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002户,实施农村疑似不安全住房整治12558户,实现危旧房改造动态“清零”目标。

农户用水无忧。(资料图片)

饮水梦:我们吃上自来水

“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才圆了我们这个望水欲穿的饮水梦。”11月10日,凤山街道芦红村刘成兵的妻子忙完地里的农活后,才不慌不忙地回家做饭,喜悦之情洋溢在她的脸上,因为她再也不为煮饭用水而发愁了,这让她倍感生活的幸福感。

芦红村这一片曾是全区远近出名的缺水村。这里方圆几十里没有泉水,家家户户就房前屋后挖上土井靠天下雨来“解渴救命”,蓄水时间久了,水里时常长着各种虫子,极其不卫生;若遇上干旱,连这样的“救命水”都没有。

“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干旱长达100多天,地里的庄稼被活活的干死,吃水就靠政府送。每天村头那数百个木桶、脸盆摆在公路上长达1公里。”刘成兵回想起1991年那一场旱情至今都十分后怕。

施工中的火炉镇南泥坎安置点。(资料图片)

后来,当地政府也曾多方筹集资金,修沟渠、引水源、修水池,从一定程度缓解了饮水之难,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干旱供水之难。于是各级党政和帮扶单位在这场脱贫攻坚大决战中,把实施基础设施扶贫这个“硬核”作为根治贫困的首要任务。

2016年原巷口镇镇政府通过积极争资立项,使得总投资8811万元、总库容47.5万立方米,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饮水”的综合性小二型水利工程落户河心。此水利工程建成后,有效解决了河心、芦红、杨家、出水等四个村组的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的实际困难。

“过去,干活回来后还得再去挑水做饭,费时又费力。现在,拧开水龙头就可用,省时又省力。”说起今昔用水之变,芦红村民刘成兵一脸感激地说:“现在不但人畜用水无忧,就连土地也解了用水之‘渴’。”

这5年来,全区积极争取水利扶贫建设资金,狠抓水利建设项目,全面解决了26个乡镇街道、184个行政村,33.64万名农村群众的饮水问题。

种上“致富果”。

通路梦:公路修进产业地

12月3日,尽管细雨菲菲,但在双河镇团兴村的一块蔬菜地里,只见五六名村民正忙着将一框框包菜往车上装。“以前卖菜要爬坡上坎背到很远的主公路来装车,现在车子直接开到产业地,把我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这是真金白银的‘减工增收’。”村民杜正良道出了交通助力脱贫攻坚的成就感。

在这场脱贫攻坚大决战中,各级党政把“减工增收”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又一道重要举措。2017年双河镇镇政府通过积极争取,获得烟草惠民路和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并将这些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解决相对集中的村民入户路和产业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基础设施让供水有保障。

当施工队为团兴村山顶上的20余户村民修建了一条进蔬菜产业地机耕路时,广大村民甚是欢喜,主动让出柴山、土地来为其修路。

“这些入户路、产业路修好了,就帮我们省出了劳力、腾出了时间。有了劳力和时间,大家就可以更好的脱贫增收。”村民杜正良满是笑脸的算起“减工增收”帐来:“今年我喂马牛羊30多头,一年主业收入不少于10万元;再利用空闲时间帮种菜大户砍菜装车,一季副业下来可创收近2万元。真正实现‘主业带副业、一业带多业’的脱贫增收路子。”

这5年来,全区共规划修建乡村产业路626条,建成农村公路1993公里,织成了新农村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跑出了山区农民奔向小康路的“加速度”。(通讯员:陈庆发 图片除署名外由陈庆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