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快讯 > 正文

不断释放绿色发展动能 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 ——“十三五”时期武隆坚持绿色发展纪实

发布日期:2021-01-27 13:12

2015年12月29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2015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并颁发“可持续发展城市奖”和“可持续发展城市范例奖”,武隆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所获奖项类型,是当年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唯一一个。

这是“十二五”我区绿色发展的完美收官,也是“十三五”绿色发展的良好开局。近几年来,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一步一步将“穷乡僻壤”变成了“人间仙境”,走出了一条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

鸟瞰天生三桥景区(图片为资料图片)

厚植生态绿色“聚宝盆”

北纬31°附近的神秘武隆,孕育了天生三桥、芙蓉洞、仙女山、芙蓉江等世界级美景,被誉为“世界喀斯特自然遗产博物馆”。如何守住绿水青山,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让美景常在?

“我们始终深刻践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2020年中国·重庆(武隆)绿色发展实践国际论坛上,面对众多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区委副书记、区长卢红如是说。

近年来,我区严守生态保护、耕地保护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调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834.65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占幅员面积的28.89%;守牢林地保有量不低于317万亩、森林保有量不低于290万亩、耕地保有量不低于87.72万亩底线,确保辖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

仙女山景区(图片为资料图片)

2020年12月31日,我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仪式在石桥苗族土家族乡举行,这标志着我区正式启动该项工作。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我区严格生态保护,坚决杜绝掠夺性资源开发和超容量旅游接待行为,全面实行天然林禁伐、全域禁猎,悉心保护好武隆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一鸟一兽”。

“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乌江边上的石漠化陡坡、历史上开采的矿坑、基础建设形成的创面、泥石流引发的滑坡,我们都会全部及时治理、覆土复绿,让裸露的大地穿上新妆。”区规划与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芙蓉江景区(图片为资料图片)

2016年12月,我区作为重庆市13个退出乡镇煤矿的区县之一,完成煤炭行业的整体退出。据悉,2013至2016年,我区先后投入资金10613.83万元,关闭顺鑫、青木、水井湾、茅坪等乡镇煤矿12个。在全区关停大潮中,国有煤矿沙子沱煤矿和天宝煤矿依旧未能幸免。14家大小煤矿企业的退出为全区化解过剩产能78万吨。

隆冬时节的武隆大地,河水缓缓流淌,清澈的水面上,芦苇随风舞动,一群白鹭呼啦啦飞起,河面顿时泛起片片涟漪,构成一幅唯美的生态画卷。

得益于河长制的落实,让这样的绝美风景,在清澈的河面上司空见惯。

(图片为资料图片)

2017年以来,我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先后制定出台《武隆区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方案》《武隆区“清河一号”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武隆区总河长令》(第1号)(第2号)等10余个文件并严格落实。

从“河长制”到“河长治”,落脚点是内涵更加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曾经为Ⅳ类水质的大溪河,通过上下游联动联治、关闭散乱污企业、关停或搬迁养殖场、治理城镇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措施,如今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

寺院坪(图片为资料图片)

铸就生态产业“金饭碗”

历史上的武隆,出了名的贫穷,“七山一水两分田”“养儿不用教、武隆走一遭”是真实写照。

近几年来,依托全区691处可开发旅游资源,全景式打造、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球化运营,将武隆全境打造为一个“大景区”“大公园”。紧盯“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深耕仙女山,错位拓展白马山,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健全完善了“一心一带五区一网”的全域发展规划布局,把仙女山、白马山、芙蓉江、大溪河、桐梓山等地的贫困区域纳入发展规划范围,以“生态旅游+精准扶贫”模式,有效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脱贫。

望仙崖(图片为资料图片)

与此同时,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我区探索实施“旅游+文体”“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商贸”等,形成“旅游+N”的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推动全域旅游开花结果。探索实施“廊道带动”“集镇带动”“专业合作社带动”“景区带动”“消费带动”等生态旅游扶贫“共享”创新增收模式,“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2018年9月,成功举办15届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

2019年9月,后坪苗族土家族乡天池苗开寨正式开寨迎客。

2020年7月,白马山旅游度假区“飞天之吻”正式运营。

2020年8月,沧沟乡大田湿地人家、火炉镇呐溪原乡两景区正式开园。

2020年8月,第12届仙女山草原露营音乐节开幕。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区旅游人次逐年上升,2016年旅游接待人次2450万,2017年旅游接待人次2860万,2018年旅游接待人次3200万,2019年旅游接待人次3600万。即使在2020年,面对疫情、汛期等不利情况,我区旅游接待人次仍比上年增长5.01%。

沧沟乡大田湿地人家(图片为资料图片)

而脱贫攻坚成果与旅游实现了同比增长。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户达到4000余户,接待床位达到4.6万张,10万农民吃上“旅游饭”。其中,3万名贫困人口靠旅游带动摆脱贫困,1万名涉旅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2020年预计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长到12668元,较2019年增长16.3%。

“真正是实现了‘旅游做到哪里,那里的老百姓就脱贫致富’。”在中国·重庆(武隆)绿色发展实践国际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不禁交口称赞,武隆在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实践上树立了典范。

火炉镇呐溪原乡(图片为资料图片)

提塑生态文明“传家宝”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同发展的文化,它可以很大,大到关乎全区发展策略的总方向;它也可以很小,小到只是市民垃圾分类的日常琐碎之事。

一直以来,绿色生态是武隆的“烫金名片”,武隆的绿色崛起,需要文化的助推。

近年来,我区通过课堂渗透、知识竞赛、道德讲堂等多种形式,把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幼儿园、中小学各个教育阶段,环境教育普及率得到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区内众多学校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们走出学校,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广场,担任“爱心小天使”,义务清扫街道、向社区居民散发环保宣传单,号召大家都加入到“低碳环保、绿色出行”的行动中来。

小学生在街头为市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图片为资料图片)

2016年7月11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助理国别主任库努森(Niels·Knudsen)一行来武举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目标本地化研讨会暨培训班,就生态建设等作专题讲座。台上专家侃侃而谈,台下几百名干部不时记下要点,现场氛围浓厚。

类似的生态文明专题讲座,近年来武隆举办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好。“除举办生态专题培训班外,几乎每一期培训都会开设生态文明相关课程。”区委党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持续反复的学习,切实让生态文明思想在干部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几年来,我们婉拒了不少对生态有影响的项目,投资金额上百亿。”据区工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即使对合格的入园企业,管委会有专门部门进行严格监管,一旦发现生产过程中的环保问题,必定会严格处理。

仙女山国家级度假区(图片为资料图片)

在每年的“六·五”世界环境日,全区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都会组织环保志愿者服务队,或前往全区多条河流沿线开展垃圾清理活动,或走进村(居)民家中宣传环保生态文明知识……他们用小小举动,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2020年10月,国家生态环境部公布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武隆名列其中,这标志着继2018年武隆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全市唯一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后,成为重庆第一个成功实现“双创”的区县。

“十三五”的累累硕果夯实前行的基础。“十四五”时期,我区将坚定不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围绕“生态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打造“特色山水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创设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乡村和谐共生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记者 张再行)